院系动态

我院公共艺术团队完成南昌城市原点地雕设计成果落地八一广场


11月11日,南昌八一广场全新文化地标——“南昌城市原点”正式对外开放。我院杜小林副教授团队受邀参与该项目设计,此成果是我校服务地方、以设计力量助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为强化南昌城市文化辨识度、打造“可阅读”的城市空间,江西省南昌市城市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于8月委托我院承担该项目核心画面设计任务。学院设计团队以“地理锚定、历史溯源、山水赋能”为主线,将地理标识与历史文脉相融合,力求为八一广场核心区打造一处兼具地理基准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

image.png

杜小林老师介绍,团队确立了“不虚构、不脱离、不割裂”的设计原则,组建跨学科专项小组,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历史考据与公共艺术等方向协同推进。项目启动后,团队多次赴南昌市档案馆与江西省图书馆查阅史料,核实南昌建城、灌婴筑城等关键史实与历史细节,并对八一广场空间结构进行实地勘测,精准记录升旗台、纪念塔等地标方位,确保方案与现有景观体系精准契合。

从8月15日到9月15日的一个月间,团队围绕“如何让地理坐标‘说话’,让历史文脉‘可见’”展开多轮深度讨论,与委托方持续优化方案,历经四次修改。在“赣鄱山水”主题地雕的设计过程中,团队针对庐山轮廓与地理视角的偏差问题,前往鄱阳湖沿岸与梅岭山区取景,结合卫星地图精确校准地理方位。最终采用“近实远虚”的地雕层次结构,呈现出“脚下是广场、眼中见山水、心中连文脉”的立体空间意境。

定稿后的“南昌城市原点”核心为直径2.7米的圆形铜雕,以“地理锚定、历史溯源、山水赋能”为设计主线,结构层层递进、意象相互交织。内圈以“赣鄱大地”为主题,借鉴北宋《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意境,通过地雕深浅变化再现“西枕梅岭、东望鄱阳、北眺庐山”的自然格局,使南昌“山水相依”的城市基因以可触可感的艺术形式被永久铭刻。

image.png

设计定稿


该项目的落地,不仅是学院公共艺术领域又一实践成果,也体现了学院以“产学研用”融合推动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设计团队将“城市文脉传承”“山水城市理论”“地理标识可视化”等学术理念融入创作,为地方文化地标建设提供了“学术+实践”的参考样本。该案例同时被纳入学院《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实现“教学反哺研究、研究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学院持续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先后承担南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滕王阁南扩工程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等多个项目,积极探索高校设计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杜小林老师表示:“最好的设计,是让学术之美扎根城市土壤,让文化之魂融入市民生活。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设计赋能城市空间,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撰稿:罗丽娟

摄影:王涵庆

审核:彭金生 李枝秀 左烨